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简介

   厦门大学电磁声学研究院是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侧重电磁“场”、“波”、“路”的前沿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包括射频、微波、光波与声波的产生、传输、接收和分析等技术;研究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与传播机理,研究与开发电磁场、多物理场、毫米波天线设计与射频集成电路等仿真工具及其应用。作为信息载体的电磁波、声波是信息时代高新技术所不可或缺的;电磁波与声波技术在测量、识别、地球物理探测与无损伤探测、集成电路封装、环境保护、医疗成像、通信工程、遥感遥测遥控工程、雷达工程、声纳工程、电子对抗、纳米科技、生物工程等民用与军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电磁声学研究院整合我校在相关领域已有的科研基础及优势资源,在电磁学、声学、光学、多物理场耦合及其重大工程应用方面,集中开展具有原创性的、共性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院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政单位,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可招收培养电子信息工程博士,共建共享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研究院通过学校985 工程建设项目,已投入4000万元建设,目前拥有微波毫米波天线近/远场测量系统、Orbit远场天线测量系统、大型计算机服务器和工作站、Satimo多探头近场天线测试系统、LPKF电路板刻制机系统、以及若干射频微波测试仪器。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人才引进、以及积极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凝聚了各级优秀人才,包括国家级特聘专家、长江学者、闽江学者、福建杰青以及厦门大学南强B人才等,研究院现有5位正教授,9名副教授,3位助理教授,4名工程师,2名博士后,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5%以上具有海外知名科研机构学习/工作的经历,在电磁学、声学、光学及其工程应用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共发表SCI论文共500多篇、拥有专利90多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首先致力于营造一种鼓励创新、自由讨论、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宽松学术环境。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逐步培养出能够潜心研究、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科研人才。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不断努力,使研究院良好的学术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次研究院提供了优良的科研环境稳定科研队伍。研究院将人才队伍与实验室重点发展方向、重大项目组织、团队建设、经费支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队伍的发展与项目、成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科研队伍的成长提供保障条件;第三,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人才队伍成长。通过广泛地与海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进修和访问等,包括Duke大学、UIUCUCLA、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91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拓研究人员的国际学术视野,提升本研究院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更有力地激发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对研究院美好发展前景的信心与追求,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第四,就是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在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指导下,注重科研队伍的梯队建设,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积极把中青年教师推上科研第一线,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形成事业留人的氛围。

  电磁声学研究院位于海韵校区物理大楼4楼(曾厝垵西路9号),约有1200平方米的科研空间及实验室平台,目前建设有福建省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程研究中心、电磁波科学与探测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电子信息多物理场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平台,设有多物理计算研究中心、资源勘探技术研究室、天线与微波技术研究室、声波探测与成像研究室、生物电磁学研究室、微纳电磁技术研究室、等离子体技术研究室。具备的实验条件有:拥有自主开发的标量网络分析仪20余台、矢量网络分析仪3台(1PNA N5247-401以及2PNA-L系列矢网)、频谱仪、信号源、天线远场自动测试系统设备、天线微波测试暗室(20米×10米×10米)、天线近场自动测试系统、天线远场自动测试系统;拥有示波器、任意信号发生器以及高速信号采集卡等硬件设备、超声成像实验设备、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光纤光谱仪;拥有纳秒脉冲诱导细胞凋亡以及细胞电穿孔等实验平台(包括纳秒脉冲发生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辐照系统,电泳仪);拥有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浪潮高性能计算集群一套(6节点,单节点512 GB内存),DLL高性能计算集群一套(7节点,单节点512 GB内存),IBM服务器1台(单节点1TB内存810 CPU,理论计算峰值3840亿次/秒), DELL R720计算服务器3台,DELL工作站2台(单节点196GB内存263.0G CPU)。另外,厦门大学高性能计算服务中心HPC系统也为项目的仿真计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版权所有@厦门大学电磁声学研究院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厦门大学 邮编 361005